“想和你一起迎接挑战!”上周末,一块“挑战路2023号”路牌出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里,来自全市35所高校的180个项目团队相聚在十八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现场,同台竞技、激烈角逐。最终,华东师范大学凭借出色表现摘得“挑战杯”桂冠,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14所学校获得“优胜杯”。
100多个团队“脑洞大开”
本届竞赛分为校级初赛、市级复赛和市级决赛三个赛程。竞赛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市高校和在校大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全市近5万名大学生参与校级选拔赛,共申报了万余件参赛作品。经过层层选拔,全市共有48家高校的528项作品入围市赛,作品数增幅超7%。参赛作品门类齐全、成果丰硕,内容既涵盖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等学科领域,又关注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热点话题。
(资料图)
为了给选手和专家创造更为开放的交流环境,本次决赛设置了项目展示区与现场问辩环节,并在特定时间段内面向公众开放。一百多个项目团队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馆“搭台唱戏”,创意设置展板展台。在华东师范大学“智能教师”团队的展台前,一台智能机器人很是吸引眼球,参观者可以和它进行简短对话。这名“智能教师”正是华师大课程与教学专业研究生叶露团队里的重要一员,展示了《“智能教师”何以重塑课堂:中小学人机融合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中人机融合的场景。“2020年疫情开始后,线上教学一度成为主要课堂形式。针对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痛点,我们就想构建人机融合教育模式,用技术和数据为教师提高学情分析,帮助打磨优化教学方案。”叶露说,他们在教室里布设高清摄像头,采集课堂上师生的言语、行为等数据,他们还自主研发了智能课堂分析平台,对采集的师生互动等十余项数据进行分析。目前,该项目已在全国三十多所中小学中合作试点,其中,上海学校有十余所。
新青年关注时代“智”造力
本次参与决赛的共有180件作品,最终51件作品通过层层筛选获得特等奖,72件作品获得一等奖,57件作品获得二等奖。记者发现,“智”造力,成为上海高校学子们灵感源泉。
“或许我们都想象过有一天机器能够高度拟人化,人机交互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样自然顺畅,而不再局限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实体屏幕和触控。”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二年级学生黄沛锦在展示环节介绍了她和团队成员获得特等奖项目《基于薄膜晶体管三维集成的感存算一体交互界面》。同样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支持大规模流量调度及异构互联的工业物联网网关》项目,则针对智能制造背景下异构数据互联互通难的挑战,开发了一款兼具大规模流量调度、异构协议转换、设备统一配置的工业物联网网关设备及配套软件,目前已完成工程样机开发,并得到了实际应用验证。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学生则将目光聚焦到了如何让新能源更“智慧”,他们设计的《退役新能源动力电池智能拆解平台》开发出了高效安全的退役电池包自动化拆解线,攻克了退役新能源动力电池拆解难题。
华东师范大学团委书记俞虹说:“挑战杯对大学生的社会观察和民生观察有很高要求,这两年我们通过参赛作品也能发现,学生能够真正地走到社会中,去发现一些迫切的民生问题,并且将课本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到实践中。”
新民晚报记者 马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