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职业学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四个突出”构建学校教育评价新生态□ 本报通讯员 牟万全
(相关资料图)
近年,山东职业学院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强化类型特色,破立并举,“四个突出”系统推进,构建学校教育评价新生态。该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2022届毕业生在500强及大中型国企就业占比达到73.6%,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突出“业绩、能力、潜力”
改革教师评价
建立教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该校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第一标准,在评价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将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综合考量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实际贡献,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赋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建立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打破学历学位壁垒,注重教育教学能力与技术技能水平,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达标与大赛、企业实践经历、获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均作为评价依据,鼓励教师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建立教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校以三年为一个评价周期,通过同行专家评议,依据教师实际教研、科研能力增值情况,实现教师未来发展潜力评价,推进教师持续发展。
教师评价改革,促成了教师职业特色发展的良好生态。铁道机车车辆学院专任教师王志亮说,“学校注重教师业绩综合评价,建立了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我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学科研型副教授,使我能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专长。”
突出学生学习收获
创新课程教学水平评价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创新评价方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自我评价,反推课程教学效果,从而确定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保障评教的效果与质量。
着眼“学习投入”和“学习收获”两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学习投入”作为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指标,“学习收获”作为课程教学的结果性评价指标,包含情感收获、知识收获、方法收获、能力收获、素养收获。把握“学生学情”建立“阶段评价及时反馈”机制。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评价,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过程性自我诊断,持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聚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创新评价结果运用。课程教学水平评价分为五个等级,评价结果除用于指导教师对教学效果自我诊断外,同时作为教师奖励性绩效发放、评先评优、职务聘任以及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突出“人岗适配”
改革岗位实习评价
校企双方共同梳理形成“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关键步骤-知识技能素养点”四层架构的岗位能力画像,制定岗位实习标准,实现教学标准与岗位标准的精准对接。遵循“形化-强化-固化-内化”技能形成规律,教师行动示范,学生真岗实练,强化行为改变评价,实现“教、学、做、评”合一。
实行“企业工作经历证+行业职业资格证+学校毕业证”三证书毕业生质量评价,创新“学习投入、学习收获、实习行为、实习成效”四维度实习质量评价。开发岗位实习质量监管平台,实现岗位实习数字化管理。近三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上岗证一次通过率99%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99%以上,企业用人满意度100%,毕业生满意度100%。
突出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学生评价
创新“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评价。该校聚焦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开发“职教高考”题库、共同担任职业技能测试考官,以“真题真考”促推“真教真学”“真会真用”。
制订书院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案。开展“一院一品”文化项目建设,构建书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成立三味书院党团组织,赋予书院学业辅导、心理疏导、专业咨询、创新创业指导等功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创新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导师评学生的多元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成长内在动力。构建“广覆盖、具细微”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学生综合评价数字平台,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学生对标阶段目标,持续进行自我诊改、自我提升。近三年来,该校充分发挥120余个学生社团、20余个志愿项目品牌作用,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素质,学生累计参加志愿者活动25000余人次。
教育评价改革实践,使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进一步提升,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该校先后获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等荣誉称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