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世界通讯!这群年轻人,在综艺节目中“种地”

2023-03-28 11:07:35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一群20岁上下的年轻人,常年过着城市生活,突然被集体“流放”到农田里种地192天,从行为举止到精神面貌,会发生什么变化?

日前,一部长达50期纪实真人秀综艺节目《种地吧》持续吸引着业界内外的关注。


(资料图)

《种地吧》节目里的“主角团”,是10位毫无农耕经验的年轻人,成员分别为:陈少熙、何浩楠、蒋敦豪、李耕耘、李昊、鹭卓、王一珩、赵小童、卓沅、赵一博。单看名字,这其中既没有当红歌手演员,也没有流量小生,全是没有知名度的“素人”,可他们的任务目标是:预计丰收2.5万公斤粮食。

有观众直接发问:“谁要看素人种地?”

《种地吧》海报 图/种地吧官方微博

青年人的B面

通过《种地吧》节目组的镜头,观众们也发现了这群城市青年的B面。10位年轻人在农田里一起播种麦子、施肥灌溉、培育收割,还要拍短视频,做直播带货,团结协作去经营田地农场。最终经过“捶打”,每个细皮嫩肉的少年,都变成了田间糙汉。

但观众们除了观看剪辑好的成片,也通过VLOG短视频,直播切实目睹了种地小队的成长,隔着屏幕感受着国产综艺中久违的真实感。

《种地吧》总导演杨长岭此前曾经公开对外透露,制作这档综艺节目的初衷,是因为看了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于2009年撰写的《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这本书,有感而发。

该书用30万字,讲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代际之间对土地态度的变化,分析了中国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的趋势,及其发展现代农业的影响。

“因为大家离开土地,所以我们决定走进去;因为土地上很少有年轻人,所以我们让年轻人去种地。”杨长岭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韵看来,《种地吧》最大的创新就是以农耕题材作为主题。

王韵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粮稳才能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根本,《种地吧》节目实现了国内综艺节目在题材层面的创新突破。以往的国内综艺节目‘种地’题材很少,就算涉及耕种内容,也仅是把其当作节目中的一个环节,而没有把节目重点放在种地本身。”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余俊雯则对中国新闻周刊进一步阐释:“过往的综艺节目中,也有农耕内容,例如《向往的生活》以餐食为主要表现形式,展现乡村生活的自给自足;《宝藏般的乡村》在漫游旅程中感受乡村变化;《哈哈农夫》体验渔夫、牧民、果农等的生活状态……此类综艺,以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舒缓惬意的乡野生活、远离都市喧嚣作为‘卖点’,试图构建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世界。”

“但是‘乡村’、‘土地’、‘田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符号,用于展现乡村生活图景的空间感,并没有与节目中的人产生直接性的利害关系,仅仅停留于被观赏、感知的表象层面。”

余俊雯认为,《种地吧》将创作目光直接聚焦为“土地”,以耕种土地、收获粮食为故事主线,没有刻意制造话题、游戏,通过拍摄10位“素人”全流程的耕作,将乡村生活从以往的元素性展示拓展为主体化体验,在题材选择方面确实是敢于创新的体现。

拍摄求真,难度大

从过往经验来看,综艺节目的“成功密码”,多是需要邀请到至少一位能让节目“立得住”的明星艺人,围绕着明星艺人“做文章”。

无论是让明星玩游戏、做任务,还是接受访谈、爆料等等,明星在节目中有别于影视剧中的表现,确实天然具有看点和吸引力。

受访的专家均认为,和一些综艺只讲玩法和流量不同,《种地吧》节目组全部启用“素人”嘉宾,制作逻辑必然有其不同,比较而言优势在于真实。

为了真实,《种地吧》节目组还是下了“苦功夫”的,首先选角就有极高要求。

《种地吧》制片人吴寒此前透露,节目组从报名人选中筛选300多个人,一个个进行面试,淘汰了一大批后,又“优中选优”了一小批人,放到北京、杭州等地的几个村子里与农民一起生活,进行试拍。

“试拍主要是观察他们到底是真心想来劳动,还是仅仅是寻求一个机会出名而已。我们选择的,是一定要真心实意过来,准备好好干活的。”

经过了前期试拍筛选出来的10位年轻人,是被验证过会“好好干活”的人。

同时,《种地吧》团队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在办公室里开辟“试验田”种菜、养鸡,对未来可能要面临的农耕知识进行储备,此外还走访了很多农学专家,尽可能将节目做得扎实。

但是,为了追求“真”,也在客观上呈几何倍数地提升了节目组的拍摄难度。

王韵介绍,亚马逊在2021年上线了《克拉克森的农场》,目前已播出两季,记录了老人克拉克森经营农场的故事,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但《克拉克森的农场》只聚焦一个主人公,《种地吧》则是围绕10位完全没有种地经验的年轻人,记录他们长达六个多月的耕种过程,这对于节目组而言是一次艰巨的挑战。”

杨长岭一度很担心,因为此前有范本可以参考,最怕节目枯燥。

据很多探班的媒体披露,为了跟踪拍摄这10位观众不熟悉的年轻人,节目组在超过半年的制作周期中,全天24小时多机位地去挖掘人物的行为特征和性格特点,产生了海量的拍摄素材。

《种地吧》跟拍种地小队10人任务量巨大 图/《种地吧》官方微博

也正是因为素材太多,导致节目很难拎出主线重点,清晰直观地展现10位年轻人的鲜明人设。

从已播出的效果来看,性格有些执拗,干活不惜力的赵小童给观众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他从一开始有些年轻气盛的表现,逐渐成为核心担当,呈现了不尽完美但又真实可爱的人物性格;年龄较长的老大哥蒋敦豪作为脾气好、统筹协调员的角色,节目中也有一些展现。

余俊雯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除了此二人,还有乖乖男赵一博、唯一有农耕经验的李耕耘之外,其他嘉宾的形象均不够突出。另外,10位素人耕作看上去也不是非常专业,显得毫无经验,令不少观众认为脱离真实。”

“毕竟,节目组在开头交代了他们学习过各种农具,甚至取得了相关资质证书,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却‘漏洞百出’,没有像样的成果。这会让观众对节目产生很多疑惑。”

余俊雯还认为:“节目开头交代了主要任务背景,但具体到每一期节目中来,其故事脉络仍然不够清晰,尤其是播种、施肥等具体任务节点缺乏明确的时间线梳理,为观众的观看和理解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有限的资金与无限的困难是节目中的重要戏剧冲突,也是贯穿节目发展的隐形线索。但是少年们的资产状况没有明确地展示,戏剧冲突也没有生动自然地表现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节目的悬念感,让精彩程度有所降低。”

对于后续节目,王韵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尊重农耕规律的基础上,节目后续可以设置一些不同的角色任务,让‘种地小队’中的每个人去承担不同的角色功能,诸如队长、厨师、会计、采购员等,这种角色功能不是固定的、可以定期调换,并通过一些有悬念、有对抗性的规则设计增加节目的戏剧性。在目标一致的大规则下,通过讲故事让种地小队员们的性格立起来,使观众清晰地看到每一位少年的成长故事线。”

一次综艺节目的实验

如果说,10位年轻人去种地,是在题材上的一次实验的话,那么《种地吧》的实验性还表现在传播方式上,“正片+直播+VLOG”的传播方式让不少观众表示这是“晋江文学照进了现实”。

《种地吧》的实验性传播方式,让视听媒介从单一大屏向跨媒介、多形式场景的演变,在解决长内容综艺形式受困于短视频、直播等短内容分流问题的同时,也将观众的追综体验由正片延伸到节目外。

除了播出平台外,不少短视频平台加入其中,长综艺和短视频几乎是双线开发,观众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媒介中观看。在短视频端,节目组在建立官方账号延续正片的同时,还建立了个人抖音账号,每日打卡式日更种地VLOG,在宣传节目的同时,节目内嘉宾也因此收获了热度,打造个人和节目IP。

不仅如此,在直播维度,包含日常打卡直播、少年农夫市集直播、特别节日沉浸式慢直播,这些新型产品形态带动了农产品直播带货。

种地小队时常进行直播、短视频传播 图/《种地吧》抖音官方账号

对于《种地吧》的尝试,业内专业人士并非此前没有想到,而是担心不同媒介平台中的受众,由于个性化的差异,会对产品有着截然相反的诉求,这就会使得制作端增大成本,甚至事倍功半。

某短视频UP主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实在短视频端,不少综艺节目的混剪和花絮都能受到不错的市场反馈,但是此前碍于版权要求,只有官方平台才能进行二创或者剪辑,由于制作成本等认知,很多综艺节目的官方短视频剪辑,更像是艺人本身的宣发。”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早在2022年爱奇艺和部分短视频平台就达成合作,双方围绕长视频内容的二次创作与推广等方面展开探索,使得《种地吧》拥有了更多流量入口。虽然同属于一档节目,但长短协同的流量入口的内容呈现各有侧重。

“长短结合”的方式也并非没有隐忧,帮助长视频开疆破土的短视频更像是一柄“回旋镖”,短视频的受众认为,相比起跟随热点话题的短视频,完整地观看一期节目,仿佛并没有必要。《浪姐》《脱口秀大会》《青春有你》等综艺节目都曾受到过短视频的冲击。

但事实上,短视频的剪辑逻辑并非长综艺的拍摄逻辑,《种地吧》也在播出的过程中慢慢出现这些问题。与前几期相比,《种地吧》的剪辑逐步展现出了一些疲态和令观众不适应的地方。

在长维度的耕种下,人物一多,聚焦就变得困难,是放大农作还是放大人物?

从现在来看,《种地吧》仍然在实验中。

而至于价值回归的实验,在王韵看来,综艺节目不能单纯地讲道理,而是要力争在潜移默化中给观众带来深切的感悟和真实的触动。

如果说《种地吧》播下了还不错的种子,那么不妨等等“秋收”时,看看它到底可以结出怎样的果子来。

关键词:

相关新闻